作者: 姜培軍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7-18 09:19
□記者 姜培軍
鄄城縣鄭營鎮王屯村有片60多畝的坑塘,前些年可是村里的“老大難”——雜草長得比人高,垃圾堆得隨處可見,誰路過都得繞著走??涩F在這兒完全變了樣,成了村里鄉村振興的“亮眼名片”。
這變化,還得從去年10月來的市派第一書記陳金松說起。剛到村里,陳書記就沒閑著,挨家挨戶走訪調研,很快就盯上了這片廢棄坑塘。“這么大塊地荒著,多可惜?。 彼恢挂淮胃甯刹磕钸丁?/p>
隨后,陳書記帶著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,專程跑到外地取經,回來又開了好幾次村民大會,你一言我一語地征求大伙兒意見,最后拍板:就用這坑塘搞“漁光互補”項目!
說干就干,可坑塘周邊的那些高大灌木成了“攔路虎”。為了清障,陳書記硬是跑了一個多月,30多趟上門跟村民拉家常、講道理?!懊靠脴淠懿荒芘?,都關系到項目能不能成,關系到咱村以后的日子!”他這話,大伙兒慢慢聽進了心里。沒多久,清障工作順順當當完成,項目也跟著熱火朝天地推進起來。
去年12月19日,菏澤智投能源發展公司的這個“漁光互補”項目正式建設完工。如今,頭頂上,一排排光伏板在太陽底下閃著光;水面下,一群群魚兒游得正歡。這“板上發電、板下養殖”的新鮮事兒,愣是讓廢坑塘變成了“聚寶盆”——每年能給村集體多掙6萬多元,還闖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,經濟賬、生態賬、社會效益賬,一算都是賺!
這事兒能成,黨建引領是關鍵。陳書記琢磨出“黨支部+企業+合作社”的模式,把各方力量擰成了一股繩。他還根據王屯村的實際情況找路子,啥事兒都跟村民商量著來,大家的干勁兒自然就上來了。更妙的是,項目還搞了個“三方共贏”機制,讓這產業能安安穩穩地走下去。
這片坑塘,如今成了村里鄉村振興的“活樣板”,也見證著陳金松和村民們一起打拼的故事。陳書記說,接下來還要把項目做得更扎實,把產業鏈拉得更長,讓更多村民嘗到甜頭。
如今的王屯村,不僅有光伏項目帶來的“陽光收益”,更有黨群同心的干事熱情。陳金松表示,將繼續深化產業發展鏈條,凝聚黨員群眾合力,讓村民在鄉村振興路上收獲更多幸福感。